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边柳编技艺
靖边柳编历史源远流长,颇负盛名。其用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靖边柳编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当时县民就用柳条编织油篓、酒篓、簸箕、笸箩、筛子等。民国初期宁梁镇有三家编篓商号,专门经销柳编制品。从七十年代起,靖边柳编产品开始向美国、日本等国出口,一九七六年后年均纯收入达百万元以上。到一九七九年编创产品达三百一十八种,先后在北京展出十一种,西北五省展出八种,广交会展出三十四种,天津口岸展出五十二种,美国、日本展出五种。一九七七年 “靖边柳编”产品获得国家对外贸易部奖励。二零一六年七月,靖边县柳编产品参加了靖边县妇联举办的首届妇女手工艺品展演赛并获得“银奖”;十一月参加了榆林市手工艺品创新展演赛,荣获“优秀奖”。二零一七年一月参加榆林市政府在西安亮宝楼举办的陕北工匠——榆林市工艺美术产业化成果展获得“优秀奖”。
靖边柳编主要是以沙柳为主要材料,此柳木材质柔软,可用于圈林、筑篱、编排柳栅、挂淤防洪、结扎风墙、捆扎柳鞍、建筑简易房屋及牲畜棚圈。细嫩的柳枝还可编织柳筐、柳篮、柳帽、柳条箱等用具和其他轻巧的工艺品,是陕北地区柳编制品出口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
二、(一)盛物类编织产品:多以当年生的柳条为原料,也用其他枝条配合。在器物的底、帮、沿等部位,采用不同的编织工艺。底部有圆、椭圆和长方等形,分别以葵花桩、“米”字桩、“丰”字桩、麻花绞桩、胡椒眼、三角眼、筛子眼、经纬编及绞、圈、挑、压等工艺绞桩打底。器物的帮部多采用经纬编,包括单篾和双篾转编、旋编,还有胡椒眼、三角眼等相互挑、压和反、正绞编等工艺。器物边沿多采用窝桩、缠、辫等工艺,既使纬条固定,又能起到定型、装饰的作用。有些较矮的器物则采用边、帮互代的工艺,别有风格,有的还配以提把,或涂饰色彩。
(二)编织组装产品:主要用于家具。多采用多年生或当年生的粗柳条为主要原料,并与细柳条配合,又以藤、竹篾为缚料,采用烘烤、圈拉定型,并以螺钉连接、木钉涂胶暗接、绑扎等工艺组装而成。有的制成薄垫,托底安装于家具之上,多数还涂饰上漆。
(三)经纬编产品:该产品紧密平滑,多用于农具。它以线绳作经,柳条为纬,采用经纬挑压、拿形、包沿等工艺编织而成。农民采用这一工艺编成水斗,并涂以猪血,能常用而不漏。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类:①提篮,包括花篮、菜篮、水果篮、食品篮、专用包装篮和各种动物造型的篮;②盆套,主要用于花盆的装套;③家具,包括凳、椅、屏风、书架、博古架、衣架、箱、橱、灯具等,风格古朴自然。④杂品,包括筐、篓、盒、盘、笸箩、圆斗、笊篱、安全帽等。靖边盛产沙柳、旱柳和红柳,林木蓄积量较大,是编制柳编产品的极好地区。
柳编制作的工具主要有叶剪、锥子(柳编专用)、斜刀(柳编专用)、卷尺、脚踏板(自制工具)。
闫占忠、闫海福、郭文清、张召明等作为靖边柳编较早的传承人,对于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靖边柳编历史悠久,具有经久耐用、美观实用、精巧玲珑、编制精密、样式新颖、编法多样等特点。
靖边柳编使用广泛,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好看,无论是选材配料还是编制技法,极具陕北地域特色,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